文学交流:让印中在文化上更亲近

印度和中国在相似的历史境遇中塑造了各自的文学形式,留下的文学瑰宝不仅影响了两国社会发展,而且惠及整个世界 。
作者 Rajiv Ranjan
Pic0505d
2017年6月3日,吉林大学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文化节。图为一位中国女孩与印度留学生拍照留念。(中新社记者张瑶摄)

自古以来,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文明古国便在贸易、知识等方面开展了交流合作,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全球局势暗流涌动,但两国跟随孔子、佛陀等古代大师所铺就的和平道路,成为了数千年来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典范。

文化是社会和国家的灵魂,人类文明的形成离不开文化实践。在深厚的历史、哲学积淀下,印度和中国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文学便是一个突出的方面。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包括主题、结构和思想。理查德·莫尔顿把世界文学比作“文明的自传”。透过世界文学,每个文明都可以进一步加深自我了解。文学也是反映社会印象的一面镜子。在印度,文学在延续其历史、地理和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无论印度还是中国,都拥有悠久的文学史与数不胜数的伟大学者和作家。玄奘日记是记录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由于许多原版佛教经文在印度已经失传,早期传到中国的佛教文献也就成为获取佛教知识的重要来源。印度诗人泰戈尔深深影响了许多近代中国作家,而鲁迅则在印度颇受欢迎,他的作品启迪了很多印度人。

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均是多种语言和文化的集合,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影响了两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漂洋过海,影响了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的古典哲学著作传遍全球,中国的四大名著如今依然流行。与此类似,《吠陀经》《奥义书》《往世书》《薄伽梵譚》《摩诃婆罗多》等印度经典文献也被广泛研读。

2017年5月20日,南京艺术学院的印度留学生向中国学生介绍印度风俗人情。 VCG

印度和中国的文学发展有很多共同点。两国经历了相似的历史境遇,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两国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古典文学、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在古典文学时期,印度的语言媒介是梵文,中国的语言媒介是古代汉语。在这一时期,知识的传播主要靠口口相传。自然、伦理和精神知识构成了主要内容。古代文学则以歌颂帝王、描述自然为主,内容多出于想象。近现代文学对传统形成了挑战,现代进步著作描写的对象包括农民、乡村、妇女等。近代以来,印度沦为殖民地,中国也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文学成为了反对封建和殖民统治的工具。

当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书籍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的应用和计算机、手机的推广全面革新了现代教育方式,新的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兴起。随着印度和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社会也持续关注着全球趋势,顺应大环境的变化,文学家也在不断创新文学创作形式。

21世纪被称为“东方世纪”。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加上全球大国关系的重构和重建,中国和印度都已成为重要的全球治理参与者。两国政府在不同的平台上交往互动,在战略、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日益重要的双边关系,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依然非常有限。两国政府都在不断努力改善现状。

2007年5月19日,“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记”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短短四年中,摄影家丁和十三次进疆,两次穿越罗布泊,走完了由西安至印度那烂陀的玄奘取经之路全程。(新华社记者陶希夷摄)

尽管印中关系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新的大门正在开启。商务合作、旅游观光、学生与研究人员交流、电影交流等都有助于促进中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两国人文交往已经显著加强,但语言仍然是沟通的障碍。目前,两国读者若想要阅读对方国家的著作,经常需要借助英文译本,然而英语对二者来说均非母语,并不能让双方准确深入地了解彼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展汉语和印地语的教学、加强汉语和印地语互译至关重要。近些年,中国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印度方面则有待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应当将政治和文化交流分开,实行促进教育交流的政策。过去,媒体作为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对双边关系起到的作用多为负面,现在,媒体需要做出改变。此外,双方应该邀请更多的出版社和作者参加定期举办的书展、文学节、教育会议和研讨会等交流活动。

在过去的十年里,印中文学交流状况确实有所改善。2016年,两国政府启动了印中翻译项目。目前,中国的印地语学校从3所增加到了12所,印度有30多所大学开始教授汉语,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对方国家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新生代必将在印中两国文学和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作者Rajiv Ranjan为印度德里大学德里新闻学院的汉语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