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 语言先行

以语言为媒,以心相沟通,夯实世界文明之间深入对话、交流互鉴的人文基础。
作者 李璐
Mainipic 03 a
2019年4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建国学校,教授汉语的青年教师史依凡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2019年5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向世界传达中国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的坚定立场。习近平主席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才能更好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以及7000多种语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类通过语言来传递经验、传统和知识。不同语言贮存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积淀着不同文明的价值观、信仰及身份认同。重视语言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从语言入手,以心相沟通,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应有之义。

语言的工具性首先决定了它是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基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言文化的传播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随后在与周边国家的不断交往中传播至大陆另一端。在长久而密集的文明交流中,成千上万种语言汇聚,见证了先人们交往交流的历史。

如今,以孔子学院、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歌德学院、法语联盟等为代表的语言文化机构,推动着不同国家语言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60多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热”方兴未艾。反观国内,大中小学开设的外语课程覆盖近100个非通用语种。中国的教育部门2018年公布,在原有英语、日语、俄语课程的基础上,首次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纳入高中学习科目。这背后的重要考量因素即是基于国际交往需求,从语言学习的角度促进青少年对世界参差多态的文化与多元文明价值的深入理解。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了解不同文明最好的钥匙。今年4月,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汉语班的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他们对汉语的喜爱和对中文老师的感谢。通过学习汉语,他们爱上了汉字和吃中国菜。3月,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校长和8名高中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同学们在信中介绍,通过孔子课堂项目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中国,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与多元文化的价值。习近平主席回信勉励他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在意大利汉语学习者中引发强烈共鸣。

过去15年,孔子学院以亚洲为起点,走向了全球140多个国家。孔子学院提供汉语教学服务,并与国外本土机构合作举办多种语言教育交流项目,推动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中华文明“和为贵”“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得到了传播。

语言的学习和交流在人类交往过程中具有广泛、持久的作用。汉语承载着自身文明的独特文化基因,世界上其他语言也同样如此。在亚洲文明对话机制常态化的推动下,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夯实相互理解的人文基础,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本文作者就职于孔子学院总部政策研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