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制造业不但为中国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 徐佳宾
281167593 8
2018年3月23日,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复兴号动车组生产线上工作。2018年3月,唐车研制的中国首列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开始行驶试验。改革开放40年来,凭借着工匠精神,中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蜕变。 摄影:杨世尧/新华社

中国从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至今已有40年。在这40年间,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现代制造业,都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都实现了规模扩张。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并在2010年成为世界产出第一的制造大国。40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195 亿元增长到242707 亿元,2017年占国民经济比重接近30%,是当之无愧维系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

转型升级的关键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在逐步由大转强。制造业不但为中国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近年来,尽管受到全球金融汇率市场紊乱、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际贸易整体萎缩以及全球需求不足等危机影响,中国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制造业发展态势,工业产值逐年攀升。至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约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25%,全球实体经济财富超过1/4由中国创造。

可以说,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取得这一系列成就,归功于其主动作为,采取了包括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供给结构、增强创新引领能力、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等措施。

从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而言,中国制造业在40年间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降低了单位物耗和能耗水平,提升了绿色生态发展能力。

从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而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调整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让制造业充分发展以反映消费需求。自此,中国制造业顺应了社会消费升级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满足了居民吃穿住行的主流需要。社会消费需求引导了制造业的主导产业的循序更替过程,有力地带动了传统制造业改造和新兴制造业的培育。

从增强制造业创新引领能力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加强了研发投入的强度,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制造业产业体系向中高端攀升,制造业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突破。

从制造业深化市场取向改革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这极大增强了企业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在国内市场上,民营经济获得了和国有经济公平竞争的同等地位,在国际市场上,制造业发展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稀缺的资源,这都为制造业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发展之路

当前,中国制造业从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升级迈进,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性交汇,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以智能制造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先进方向快速发展。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坚实的制造基础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在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已取得一定突破,这让中国具备了抓住这次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目前,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体系初步形成;关键领域实现了一定突破;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形成了一批值得推广的新模式;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在多个方面与国际开展了务实合作。

然而,在面临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中国制造业发展也存在着难点。目前,中国整个制造产业体系正在进行的升级是建立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基础上。而当前中国所要实现的工业化,并不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而是信息经济条件的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因此,近几年,中国开始对这种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作出战略响应,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五大工程”建设,明确了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提出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路径。

本文作者为中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