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重构与反哺全球化

中国正在通过互联互通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将从改革开放中所获得的红利反哺到整个全球化进程。
作者 储殷
Cp 2018 12 定稿印刷1
2007年外国在西安乘坐绿皮火车。西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也是中国最受外国游客青睐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肇始于1978年,四十年的实践之中,无论内外局势风云变幻,或是世界经济起起伏伏,中国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没有变。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外开放领域四十年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经济越是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就越高,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方式方法就越是多样。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开启了新篇章。“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五年来完成了从顶层设计到规划落地再到全面推进的过程。长远来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逐步落地将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改变中国对外开放的固有模式,推动中国进一步打开大门,拥抱世界。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一次重构。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中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推动了中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这一“开放新格局”既是过去五年“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同时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目标。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受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特别是产业布局的制约和限制,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不同步倾向,正因如此,“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特别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先行,打通中国中西部地区同欧亚大陆国家之间的通道,让贸易流、资金流和人员流畅往来,对于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平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对外开放形式的升级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以来,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相比于四十年前单纯依靠出口换取外汇的时代,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不再仅仅依靠货物出口来支撑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形式从原来的单方向输出商品换取资本转向为与世界更加紧密、多元而深入地相互连通。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对外开放的对象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伴随“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13亿人口的巨大需求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扩大对华出口和投资提供了历史机遇。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念的一次重构。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是中国的“小圈子”。过去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体现出中国在对外开放道路上正在经历着一场观念变革与理念重构。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更为微观的层面上,在实践中,“一带一路”建设也展现出了对外开放的新思维。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更趋务实,更加关注民生所需、更加重视沿线国家具体的项目落实。

伴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逐步完善,更多的贸易往来与经贸交流,更多的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无疑将会更加深化中国同世界之间的联系。而不同于以往的是,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将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原创方案。无论是系统走出去的中国铁路建设,还是布局全球带来跨境电商新形式的天猫国际、菜鸟全球物流或是支付宝体系,中国从改革开放中所获得的红利,正在通过互联互通的新方式,通过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而反哺整个全球化进程。

 

本文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数字经济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