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际瑜伽日“中印文明交流与互鉴”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6月21日,2022国际瑜伽日暨中印人文交流系列活动在云南昆明举行。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办,设置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平行分论坛。平行分论坛二以“中印文明交流与互鉴”为主题,来自中国、印度、英国的嘉宾出席论坛并发言。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毛世昌在发言中指出,瑜伽不仅仅是健身方式,它更多地涉及了哲学、信仰、心理、医学等等多个学科,参与了中国和印度的文化进程。在今天的中国,瑜伽已经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南亚传播部主任、《中印对话》主编乔振祺指出,要真正跨越喜马拉雅屏障,填平认知鸿沟,让中印两国人民的心心相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印对话》多媒体平台创办目的就是立足于中印优秀传统文化相通性,建立中印间有效的沟通对话渠道,改变“空间上一衣带水,心理上隔着千山万水”的现状。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伯乐指出,人文交流是中印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人文交流往往起到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先导作用。这块基石牢固与否,决定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水平和趋势。人文交流需要双方的共同呵护和培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宗教文化》副主编李建欣表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与西方文明鼎足而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中印双方应共同推进人文交流,书写文明互鉴新篇章。
英国巴斯副市长,巴斯大学政治、语言与国际研究系中文翻译部主任余德烁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下大同”,印度传统文化讲究“世界一家”,这都是类似的理念。中印关系应该是季羡林先生曾提到的“同立于亚洲大陆,天造地设”,而不应是“咫尺天涯”。
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教授、云南民族大学中印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欣力在发言中强调,要以人文交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中印两国青年和教育界的民间交往和民心互通。
印度青年领袖联合会主席、印度治理与领导力研究所主任苏万焕表示,瑜伽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印两国之间的文明联系,也承载了当代两国人民的期望。深化人文交流是消除猜忌、增进相互对话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山东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祝丽表示,书籍是增加文明互通互信的有效媒介。中印学术界、出版界应加强合作,以书籍为桥梁,弘扬传统友谊,深化交流互鉴,共筑美好明天。
印度马杜赖国际学校执行校长、泰米尔纳德邦商会出口促进处副总监拉贾·穆尔蒂在发言中指出,瑜伽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是联结中印两国的纽带。他呼吁更多人练习瑜伽运动,达到身体心灵的和谐统一。
印度中央语言研究院语言技术中心主任拉玛·穆勒迪表示,在发展和现代化的名义下,人们破坏了森林,远离了自然。而瑜伽是唯一的方法,重为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健康的生活。
云南民族大学泰米尔语教研室主任、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涉外办公室副主任张琪表示,语言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培养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寄望他们成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肩负中印两国交流互鉴的重任。
印度《自由新闻报》顾问编辑巴斯卡在发言中谈到了中印两国对待文化、教育以及贫困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指出处理好这几个问题,有利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印地语、孟加拉语专业教师甘露婷在发言中指出,瑜伽哲学在中国得到一定的传播,但存在局限性。在传播瑜伽哲学的过程中,要使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印度文化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真正做到文明互鉴,美美与共。
印度中央泰米尔纳德大学副校长克里希南在发言中强调,中印两国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传统上有众多的文化联系。本次活动提供了让中印进一步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
2022国际瑜伽日暨中印人文交流系列活动由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市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主办,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中国外文局《中印对话》编辑部、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