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际瑜伽日“瑜伽与中国健康促进”论坛在昆举行

当天下午,来自中国、印度、日本的11位专家学者参加“瑜伽与中国健康促进”分论坛。
作者 卞秀红
02 4
专家学者在“瑜伽与中国健康促进”分论坛上发言。

6月21日,2022年国际瑜伽日暨中印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在云南昆明举办。当天下午,来自中国、印度、日本的11位专家学者参加“瑜伽与中国健康促进”分论坛。

分论坛上,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郭建军指出,瑜伽和太极拳一样,既是一种健康方式又是一种文化。瑜伽在中国需要集合中国特色才能落地发展,可以通过体医融合将瑜伽发扬广大,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也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日本瑜伽疗法学会理事长、日本瑜伽疗法创始人木村慧心认为,瑜伽与医学的融合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日本瑜伽疗法学会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普通瑜伽教室的瑜伽练习者中,80%有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通过等距瑜伽、呼吸运动的瑜伽疗法处方,这些人群中的90%都表示瑜伽对他们的疾病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亓昕作为一名瑜伽教师,见证了瑜伽在北京大学以及中国高校的发展历史,她希望瑜伽运动能够更多惠及大学生,帮助他们回归内在真实、平和的自我,努力实现个人成长,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和对自己负责的栋梁之材。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副会长、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合作研究院院长宿东君表示,中印两国都拥有古老辉煌的文明,都是有14亿人口的重要国家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发挥着地区稳定器作用,承担着全球责任。中印两国现代产业合作互鉴历史悠久,前景远大。云南民族大学可以利用独特的办学优势,为两国文化教育合作提供支撑。

云南省体育职业学院院长、泰国格乐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聂真新表示,近年来瑜伽成为一种“热潮”,但也有人因为重复性枯燥练习,或者不接受其理路而放弃。他认为,“中国式瑜伽”的创新是可能的,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结合瑜伽运动特点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在瑜伽运动上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特·班纳吉表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人员交流仍远远落后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增长,能给印中关系带来改变的关键人群是年轻人,他们将塑造两国关系的未来,以年轻人为核心的双边人文交流可以消除怀疑、恐惧和仇恨。通过战略体制和相关机制提升人文交流不仅有助于减轻印度和中国之间持续紧张局势的影响,也能为印中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体育教学部副教授李秀红在论坛上分享了她的团队针对重点运动员开展的个性化瑜伽训练方案的实践探索,发现瑜伽作为具有独特疗愈功效的健身运动项目,可以帮助专业运动员充分发挥身体和精神的潜能。科学、专门的瑜伽交叉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升运动表现和训练质量,从而提高运动成绩,期待未来开创瑜伽为中国奥运健儿服务的全新领域。

印度舞专家、中国舞蹈家协会金牌教师张京晖分享了自己的印度舞练习和教学经验,用心灵手巧、脚踏实地、明眸善睐、精诚所至四个词总结了印度舞与练习者健康的有趣联系。她表示,对于印度舞的执着,和坚持练习瑜伽一样,都是一种修行。当舞者用无数的汗水浇灌舞蹈,舞蹈也同样用她的美,她的优雅,她的无私滋养着舞者,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西南分院瑜医融合精准健康项目负责人丁凌雁介绍了瑜医融合精准健康在慢性病与老龄化方向上的教研探索。中印瑜伽学院西南分院用传统瑜伽身心疗愈的技法+现代医学(中医/西医)相结合的方式集中针对“各类慢性病+心身病症”,研发“对治效应”的“瑜伽疗法”。希望最终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及推广,惠及个人、家庭乃至全社会,降低中国在医疗系统及社会保障系统的压力。

阿斯汤加高级瑜伽导师、索汉瑜伽学院创始人索汉·辛格认为,瑜伽已经成为中印两国交流健康、文化以及幸福感的巨大平台,成为促进人文交流的强大工具。在中国,瑜伽事业蓬勃发展,人们都很享受练习瑜伽。在疫情时代,瑜伽已经证明能帮助提高练习者的整体协调性和精神力量。印度和中国可以一起利用瑜伽这一工具帮助世界渡过疫情,促进世界健康、繁荣和幸福。

《哈达瑜伽之光》英译、印度执业瑜伽教练苏尼尔·夏尔马表示,瑜伽可以丰富生活,提升幸福,完善精神世界。瑜伽的哲学在于身心一体,它可以去除身体和精神的杂质,点亮人的内在知识。瑜伽不需要引入外界的力量,而是揭开练习者本来就拥有却一直隐藏在暗处的美,这一参悟过程可以把人的精神状态提高到更高水平。

本次活动由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市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主办,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中国外文局《中印对话》编辑部、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