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从春节档看中国电影

202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正如“纸质书籍不会消亡”,中国电影和影院也在时代的“洗礼”中迸发出新的活力。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至2月4日)总票房达95.1亿元,观影总人次1.87亿,同比分别增长18.64%和14.68%,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IP)电影、电影工业化等成为这个春节档的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闹海》更是以“好口碑”获得了观众的巨大认可,不仅成为历年以来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也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IP运营的成熟,文化表达的创新,科技的赋能……透过2025年春节档,我们不仅看到了电影产业的繁荣,更窥见了中国电影在新时代如何向新而行。
好戏造就春节档的光影盛宴
2025年的春节档,无疑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一次里程碑式胜利。从国漫新篇《哪吒之魔童闹海》到喜剧悬疑类型片《唐探1900》,从合家欢动画《熊出没·重启未来》到军事大片《蛟龙行动》,还有演绎武侠史诗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和讲述神话传奇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六部影片的形态、题材、类型、风格、市场定位各有不同,都代表了中国电影一流的创作水平和制作质量,吸引了不同“圈层”的观众走进影院。
谈及2025年春节档,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提到:“有好电影就有好市场,影院依然是观众文化消费不可替代甚至难以比拟的重要场景。”
电影有一定的“档期效应”,一个好的档期往往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2024年的端午档、暑期档、国庆档,曾不同程度“遇冷”,部分观众走进影院的热情变弱,“你有多久没进电影院了”等话题也曾引起热议。
大众称电影是真金白银的市场,而随着数字阅读、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应用、网络游戏等的兴起,人们足不出户也可拥有各类体验。即便走出家门,依然有市集、户外运动、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多种娱乐方式。电影市场之外,大众的文化娱乐方式多样,而丰富的信息接收渠道也让不少人观赏电影的阈值不断提高。
但在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首日起,便有不俗的票房表现。这部电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成功赢得了好口碑与高票房。电影的主创团队五年磨一剑,精心打磨剧情和特效。片中既有对人物立体细腻的描摹,也有宏大的动画场面和精彩的视听语言,对于自我认同、价值实现、亲情友情等多元主题的呈现引发观众广泛共鸣。这表明只要电影自身品质跟得上,观众还是愿意走进电影院消费。
“作为从业人员,非常欣喜看到观众愿意在合适的时机为优质电影买单。这说明行业仍然有市场潜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电影市场仍受重重考验。”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陈默说。
在陈默看来,观众热情未减,映射出的不仅是对优质内容的渴望,也是文化消费习惯的回归。“院线既是电影品质的试金石,也是掌控观众情绪的实验场。如今票房再创新高,既显露电影市场的旺盛生命力,也提醒我们注重内容创新与观众需求的良性互动。”
文化基因在大银幕焕发新生
如果说票房数据是春节档最直观的成功指标,那么影片的文化表达则是衡量中国电影真正向新而行的关键。今年春节档的影片中,有一半植根于传统文化。
在中国,哪吒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不再局限于叛逆少年的单一形象,而是一个情感丰富、有血有肉的角色。影片还巧妙融合了亲情、友情、正义与梦想等多重主题,书写了一个看似天马行空却有血有肉的群像故事。东方神话人物与当今时代精神的碰撞,英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展示了中国传统神话在现代语境中的无限可能。影片中结界兽的造型参考了三星堆文物,七色宝莲的设计灵感来自博山炉,天元鼎则融入了商代龙纹扁足鼎的元素,还有太乙真人说着风趣的“四川普通话”。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导演杨宇表示,上世纪,戏曲、水墨、剪纸、皮影等中式视觉符号呈现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美学。近十年,中国动画人继续汲取和传承传统文化和中式美学,并应用现代技术,中国优秀动画电影再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回望近年,《熊出没》《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国产动画屡创佳绩。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是国产动画电影的重要优势,也折射出我国动画电影正逐步实现内容与市场的良性平衡。
在电影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在坚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电影创作者面临的挑战。“唐人街探案”系列的最新作品《唐探1900》是一部在这一背景下作出独特尝试的电影。
《唐探1900》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00年的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影片中,华裔部落猎人阿鬼(唐贵)与留美青年秦福因一场案件偶然结识,组成“唐人街神探”组合,开启了一场笑闹探案之旅。侦探题材电影传统上侧重于悬疑推理和惊险刺激,《唐探1900》在这一框架下融入更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思考及社会变革的元素。影片中主角们及广大华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宏大叙事中有历史的还原,更有小人物的不屈抗争。唐人街见证了一代代华侨华人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浓缩在异域的中国文化景观。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更形成了唐探系列独特的叙事风格,让中国故事在全球范围内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介绍道:“近年来,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视作品都在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清晰的参照,这在近几年的影视创作生产中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封神系列电影在守护信仰与家国命运的主题中,注入了中国式的英雄气质,让古老的中国神话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则在金庸武侠的底色上,强化了家国情怀,影片中对于勇气、担当、和平等价值的追求,对于江湖与庙堂的描绘,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武侠世界的魅力,更有对传统武侠精神的致敬。
经过历史大浪淘沙而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当中国的春节成为世界的春节,当国产电影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本土,而具有全球观众都能共鸣的情感内核时,中国电影将为全球文化生态注入更多东方智慧。
科技助推电影工业化水平提升
2025年春节档的成功,也折射了中国电影工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系列电影制作是电影工业成熟的重要标志。6部春节档电影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它们均源自较为成熟的IP。除《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外,5部电影均是续集。浙江大学教授范志忠在其研究中提到,大数据技术引发的“IP热”,激发了国产电影创作系列电影的热情。
神话、奇幻、志怪经典故事,为大数据IP功能所激活,并以新的技术和美学观重构了中国电影的神话世界,哪吒系列电影和封神系列电影均以神话故事封神为IP,还有以神话故事西游记为IP的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西游记系列电影,以志怪故事聊斋为IP的《画皮》系列,以神话故事白蛇为IP的《白蛇:缘起》《白蛇:青蛇劫起》等。
一批现实题材影片也形成IP,并被开发成系列电影。喜剧动作悬疑《唐人街探案》系列、犯罪悬疑《误杀》系列均在其列,合家欢动画电影《熊出没》系列、科幻灾难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励志喜剧电影《飞驰人生》系列、公路喜剧电影《人在囧途》系列等都体现了中国电影IP的现实主义创新活力。
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还体现在影片的规模化生产上。从神话到军事,从动作到喜剧,6部重磅大片同期上映,规模化生产的背后,是中国电影产业链的日益成熟。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宣发,各环节紧密配合使得影片能够高效地推向市场,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今年也是春节档影片的“特效大年”。6部电影中有5部使用了不同程度的特效手段,特效成为电影工业的“隐形基建”。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使用了约1900个特效镜头,4000人的团队花费5年时间完成了这部续作。影片中有一段龙族带领海底妖兽通过虚空裂口穿越到陈塘关的场景。两军对垒,漫天翻腾的铁链交织出一场恢宏激烈的战争。每个海底妖兽身上都缠有一条锁链,众多铁链在高速甩动下交错缠绕,却未曾穿透角色身体,展现出极高的特效精度。《哪吒之魔童闹海》采用了AI驱动的动画渲染技术,使得动画人物表情更加生动,动作更加流畅。相比前作,这部影片的角色数量提升了三倍,视觉表现却更加细腻和自然,充分体现了中国动画在技术上的突破。
导演杨宇曾提到:“之前也将部分重点镜头交给国外顶尖工作室制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我们之间有文化差异,以及国外工作室难免会对中国项目带有傲慢与偏见,而且他们不是创作心态,是接‘外包’的心态,可能不会用最好的团队去做我们的电影,最后还是由国内团队打磨和兜底。”他认为,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是不能“外包”的。
延续前作,从场景搭建到特效制作,《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质感,据悉,全片视效镜头近2000个;《蛟龙行动》则借助扩展现实(XR)技术,打造出逼真的海底场景,影片的沉浸感和真实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特效制作到视听呈现,从AI技术的应用到虚拟拍摄技术,长远来看,技术进步不仅是提升电影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更是中国电影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驱动力。当技术门槛不断降低,制作成本逐步优化,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将不仅仅体现在故事和文化表达上,也将在工业体系的完善和科技创新能力上获得新的优势。
电影联动消费场景
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家电影院内,一些刚看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观众,走出影厅便移步至电影文创区选购自己喜欢的衍生产品。
今年春节档多部电影通过跨界联动推出周边产品,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合作消费品牌达12个,其中9个为衍生品合作,与玩具品牌联名推出的盲盒产品在全国多地脱销,线上发货已排至4月20日后。
电影市场票房一路飘红,也带来了文化消费的持续升温,“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去旅游”等新玩法持续火爆“出圈”。
《唐探1900》是今年春节档唯一一部真人喜剧电影,为了在大银幕上还原1900年的旧金山,《唐探1900》团队花费大量精力搭建实景,按照历史图片和资料几乎做到1:1还原,全力追求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这一实景拍摄地位于山东德州乐陵影视城。借着电影热映,乐陵影视城从大年初一开始开放主题园区。来此游玩的游客表示:“仿佛自己也成了片中人,很有代入感。”春节期间,身临其境的消费体验让乐陵影视城日均客流量达到约两万人次。
中国电影工业所构建的设施体系,带动了影视旅游融合发展。在湖北襄阳,《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上映带动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为接住这波电影带火的“武侠流量”,当地提前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在襄阳,游客可以到昭明台广场前与郭靖、黄蓉卡通立牌形象合影,还可以在襄水街长度超百米的巨幅《射雕英雄传》武侠风壁画前打卡。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拍摄地内蒙古正蓝旗,在春节期间每天的客流量较去年增加了15%。
《熊出没》系列动画电影,被称为春节档的“钉子户”,陪伴了一代观众成长。从单部票房来看,国产动画影史票房前十中,《熊出没》系列有多部电影入榜。更重要的是在实景娱乐领域,自2012年“熊出没”IP诞生以来,华强方特集团将“熊出没”元素融入了39个主题乐园,又打造了3个以“熊出没”为全园主题的乐园。在相应的主题乐园,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熊出没》动画片中的世界。
为促进电影和餐饮消费相互赋能,为春节假期及全年电影和餐饮市场繁荣助力,国家电影局、商务部启动的2025“跟着电影品美食”活动让影院获得了更多客流,也给餐饮企业带来了更多收益。
参与出品《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江苏省电影集团携手餐饮品牌推出了多项活动,南京市40多家餐饮门店同步推出联名套餐,还限时落地两家主题餐厅。山西的李女士一家在春节假期期间到南京旅游。他们品尝了地道的金陵美食的同时,还意外抽中了一张价值100多元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电影票。南京市民朱女士和家人则是看电影后凭着电影票根,在电影院所在商场的餐饮店消费时免费领取到了特色菜。
在广州塔金逸空中电影城,一块写有“在广州跟着电影品美食”宣传展板吸引前来观影的市民游客驻足,他们纷纷举起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领取“食在广州”消费券。“看电影用券优惠了10元,看完电影去吃饭,领了这个消费券可以参与满减活动,挺划算的!”在此观影的广州市民胡先生说。
广东省电影局负责人表示:“广东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票仓,‘跟着电影品美食’活动的举办推动电影业和餐饮业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发挥电影业和餐饮业在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电影+”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多领域消费场景对于观众的吸引力,通过惠民观影带火多元消费。“电影从来都不只有票房价值,还具有高影响力的溢出价值。这几年社会各界都有更高意愿与电影合作,放大其溢出价值的影响力,让与电影相关的新型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愈发丰富和活跃起来。”尹鸿说。
2025年的春节档,不仅创造了历史性的票房纪录,更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银幕数量,这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跟团队一直在说,每一部作品都要当成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机会是不能糟蹋的,必须倾其所有去实现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跨过这座高山之后,你回望的时候才发现,不过如此吧,大家的能力又提升了,到下一部再去挑战自己新的极限。”杨宇说。
观众始终期待好电影,当有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作品来充实银幕,便会有更多观众步入影院,体验大银幕所能带来的独具魅力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进而推动电影行业不断前行、更加繁荣、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