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农村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与短期行为”

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除了关注新问题与新对策,更要考量如何让已有经验和政策效果得以延续。
作者 王晓毅
Mainpic0308a
2018年11月29日,江西宜春,宜丰县车上林场港口村黑木耳种植基地菌农在采摘黑木耳。 VCG

刚刚发布的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农村工作有四大任务,包括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这些工作重点与中共中央2019年一号文件一脉相承。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长效和稳定的机制。中国在三农问题上已经摸索出诸多有效措施与经验,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除了关注新问题与新对策,更要考量如何让已有经验和政策效果得以延续。

长效机制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扶贫领域。目前,精准扶贫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贫困人口大约还有1660万,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将陆续摘帽,但这些扶贫的成绩能否得到巩固,已脱贫的贫困户能否不返贫,是否能够防止非贫困人口、特别是低收入人口不会陷入贫困,这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关键。同时,中国280万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在完善乡村治理和推动乡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推动这一用人机制制度化并持续发挥作用,非常需要长效机制保障。

此外,在三农领域,短期化和重建轻管等现象时有出现。例如某些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因缺乏长期维护和管理机制,设施很快便难以发挥作用;再比如,时代发展需要在一些农村地区推行新风良俗,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需要多年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

因此,建立长效机制,防止三农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是目前三农工作的重要方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建档立卡人口超过1000万。这个任务复杂而艰巨,如果为了完成任务,在没有解决好移民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匆忙上马异地搬迁项目,也许在短期内看到移民搬迁轰轰烈烈,但实际并未脱贫,甚至会产生新的贫困。正如中国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3月7日两会发布会上所说,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换了地方,而且配有了产业,人们通过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这才能叫脱贫。

建立长效机制也需要配套政策和措施。要避免运动式的三农工作,就需要有许多配套措施,比如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但是仅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或者银行放出更多贷款并不能解决问题,而需要同步建设农村金融融资机制、信用机制和保险机制等诸多配套措施;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要使那些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人能够长期在乡村工作,就需要在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薪酬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改变目前人才不断离开农村的局面,不仅使农村成为吸引人的地方,也使三农工作成为吸引人的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长效机制”,指出“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加强后续扶持;对摘帽县和脱贫人口的扶持政策要保持一段时间,巩固脱贫成果”等。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所说,越是到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越要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