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

中印合作能够加快人类的整体发展进程。
作者 Swaran Singh
1
2006年7月6日,中印双方的边贸市场终于再次开通。CFB

同为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两国正在快速改变着世界格局。中印两国有改变人类社会未来的潜力,这一点如今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中印两国要想成功,需要携起手来改变国际社会。世界发展的重心正在从北大西洋转向亚太地区,世界地缘政治由此发生新的变化。中印两国的合作可以加快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一变化如今已经在两国国内及其邻国初见端倪。

中印关系也因此成为了国际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近年来,两国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与日俱增,积极信号不断传出。在G20、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下,中印两国不断协调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反恐等问题上的立场和策略。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不仅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也是回顾过去几十年来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契机,并可籍此探寻两国关系未来走向。

两国关系重归于好

毫无疑问,西方的殖民历史以及冷战给中印两国留下了很深的印记,直到如今仍影响着两国对对方的看法和政策。两国曾经耗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来弥合殖民或半殖民时期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分歧,并且两国在冷战时期一度站在了对立的阵营。

上世纪70年代早期,两国开启了重修于好的进程。尽管时断时续,但这一进程还是延续了下来,两国确立了“求同存异”的双边关系发展原则。这一阶段中印两国国内都处于非常时期。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两国意识到贸易可以增进双边了解和互信。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为两国关系按下了期待已久的“重启键”。90年代早期,贸易成为了两国和好过程中最可靠的支柱,建立互信成为双方关注的重点。这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1991年和1996年,时任中国总理的李鹏和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先后访问印度,良好的政治氛围促成了两国政治互信协议的签署。领导人的破冰访问之旅为两国关系打下了牢固基础,自此中国领导人访问印度大多不再同对其他国家访问的行程绑在一起。这一时期,两国建立起了多个双边磋商机制,定期探讨包括边界问题在内的各种事关两国和平和安全重大问题的解决办法。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空前快速的发展时期,印度也开始对外开放和结构性改革实验。当时,中国已经积累了十年经验,并向世界展现了全新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方式。中国同包括其所谓“竞争对手”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往来关系,也借此巧妙地避开了美国知名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时期,中印两国都与东盟等一批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两国很快在这些区域性国际组织框架下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一些区域性问题。90年代早期,中国加入了一系列国际组织,而印度已经是这些组织的成员。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印双边贸易,加强了两国之间的互动,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双方互信。虽然在1998年5月,这一势头一度受到印巴核试验的影响而中断,但是中国和印度很快又重启了对话,双方已经意识到,多边主义是解决安全和发展所面临挑战的唯一途径。尤其自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世界安全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关系快速回暖。

中印的崛起

21世纪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印度则成为第五大经济体。随着两国国际地位提高,海外同胞更加积极地通过投资和捐助支持国家建设。两国如今都参与到了海外重大项目建设活动中。中国发起了“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等国家组织和机构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合作项目。此外,中国-尼泊尔-印度文化走廊正在磋商之中。印度一些人将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视为新的争议点,也有印度媒体讨论要抵制“一带一路”倡议。印度政府也间接表达了忧虑,担心“一带一路”倡议会加强中国在印度周边地区和印度洋上的影响力。不过,印度政府其实只是缺席了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明确反对的只有中巴经济走廊。印度也乐于同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两国还一起在亚丁湾开展打击海盗的行动。需要指出的是,中印有必要维持多领域合作的均衡,并确保两国之间存在的竞争不会使双方关系脱离正常的轨道。

多边框架下的互动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影响。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两国都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各自的关切,越发能够正确看待双方的敏感问题,并通过外交途经解决对峙和僵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都是处事果断、踌躇满志、充满干劲的领导人,他们已经构建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两人在各种多边会议场合频繁互动,为解决双边问题创造了机会,同时多边场合下的会面可以使其避免公众和媒体对双边会谈成果的过度期待。这种对话方式在2017年洞朗对峙事件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在厦门金砖峰会召开之前的各种多边会晤中,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双边会谈,对缓解边境的紧张局势起到了很大作用。莫迪和习近平2018年4月在武汉的非正式会晤又为中印关系未来发展开了又一个好头,如今“武汉精神”成为了双方沟通合作的指导原则。

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中印两国的边境问题仍然是双边关系发展中最棘手的问题,但是两国可以通过加快解决其他问题,为最终解决这一难题创造更好的氛围。长期以来,印中贸易存在着巨大的逆差。2017年两国间的贸易额为844.4亿美元,而贸易逆差接近600亿美元。中国也认可保持贸易平衡的重要性,贸易平衡可以促进双方经济往来。最近,中国主动放开对除香米以外的印度产大米和糖的进口,这便是个很好的开始。此外,近期中国在印投资也快速增长。中国对印度制造业的投资不仅可以减少印度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而且会增强印度的出口优势,从而减小贸易逆差。重启中印“手拉手”反恐联合军事演习和双方训练机构的军官交流也是加强双方合作的重要举措。同样,印度也照顾了中国对于印太战略、美印日澳四边会谈等敏感问题的关切。

中印在各种层面上的持续互动,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之间的会晤,为两国更好地密切合作、促进共同和平繁荣以及改进国际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

本文作者斯瓦兰·辛格是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