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尔小学:增进民心相通

明亮宽敞、设施齐全的法曲尔小学,不仅实现了孩子们的上学梦,将中国人民的关怀带到巴基斯坦,更使当地百姓切身享受到了“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乃至“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福利。
作者 王舒雅
4 1
2015年11月11日,中巴瓜达尔地区法曲尔公立小学举行奠基仪式,基金会考察工作组与当地孩子合影。

“中巴瓜达尔地区法曲尔小学”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瓜达尔市法曲尔地区,是该地区唯一一所小学。小学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斥资40万美元出资援建。2016年9月1日在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的见证下正式移交使用。小学占地面积约752.44平方米,不仅解决了附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也充分体现了中巴传统友谊。

“中国人能帮助我们”

提及捐建法曲尔小学的起因,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徐镇绥向本刊表示,这还要从2015年4月20日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基斯坦说起。访问期间中巴双方签署了包括民生在内的51项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为推动协议落地,增进民心相通,2015年7月,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开始在瓜达尔港附近开展选址考察,决定捐建一所小学。

瓜达尔市约有8.5万人口,教育资源非常简陋和缺乏。“基金会在选址考察过程中发现,全市仅有一到两所条件比较好的公立小学,法曲尔地区更是没有任何小学”,徐镇绥透露,“为了受教育,当地的孩子不得不去很远的地方求学,而多数人则根本没有学上”。

中巴瓜达尔地区法曲尔公立小学教学楼上飘扬着两国国旗。

虽然中巴友谊源远流长,中国政府给予了巴基斯坦大量经济援助,但中国民间组织走进瓜达尔开展公益活动还尚属首次。所以,“当考察组走到这里,老百姓一听中国人来了,而且要给他们选址捐建学校,纷纷上前围观,并赋予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徐镇绥说,“其中,一位名叫穆哈迈德的老人,家境并不富裕,得知此消息后,主动表示自己有块私地,可以无偿捐献给政府建造小学”。于是,小学很快落址法曲尔区。

据了解,法曲尔区紧邻瓜达尔港。就在2013年巴基斯坦政府将瓜达尔港运营权移交中方的时候,当地1000平方码(约合836平方米)土地的价格仅约50万卢比。而到2017年,同样地块则已叫价750万卢比(约合49万元),涨了15倍。当问及老人是否曾因在瓜达尔地价迅速起飞之际,无偿捐献了自己的大块土地而后悔时,徐镇绥表示从未听其提起,“老人认为地是主赐给他的,理应拿出来,而且他相信中国人能真正帮助他们,实现孩子们的上学梦”。

除了必要的教学设施,基金会还为小学配备了滑梯等娱乐设施。

给孩子们建最好的学校

法曲尔小学于2015年11月11日顺利举行奠基仪式,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晓涛和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席部长阿卜杜勒·马利克、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等出席并见证。徐镇绥透露,学校开工后,虽然困难重重,但当地政府和人民给予了极大支持和鼓舞,“可以说一路开绿灯”。

由于该地临近港口,土地多是沙地。建筑资源缺乏,施工条件也很艰苦。为给孩子们捐建最好的学校,基金会委托中资企业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充分考虑当地情况进行设计和建设。

小学是完全按照当地伊斯兰教风格和民俗设计,严格遵循当地建筑规范和标准,精选建筑用料,特别结合当地海洋性气候特征修建了牢固的墙壁,更耐日照和雨水腐蚀,而且建筑质量由巴方监审。

徐镇绥表示,在小学建设过程中,每天都能感受到人们身上所洋溢出的强烈热情和真挚情感。不仅中方施工人员加班加点,干劲儿十足;巴方安保人员尽心尽力保障;工地外每天还都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村民,对中国人的善举交口称赞,满怀期待看着他们学校一天天建成。

法曲尔小学从2015年7月27日考察调研到2016年8月15日顺利竣工,总用时13个月,实际建设周期仅为10个月。中方克服种种困难,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2016年8月26日,法曲尔小学正式运营。听闻小学建成,邻近村子的学生慕名而来,踊跃报名,实际报名人数竟然达450余人,远超小学设计人数。9月1日谢里夫总理来校访问时,巴方陪同人员问迎接的孩子们来自哪里,一位孩子自豪地说:“我来自中国小学。”

2016年8月31日,中巴瓜达尔地区法曲尔公立小学的一位小女孩收到基金会捐赠的书包文具非常开心。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明亮宽敞、设施齐全的法曲尔小学,不仅实现了孩子们的上学梦,将中国人民的关怀带到巴基斯坦,更使当地百姓切身享受到了“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乃至“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福利。

据基金会透露,除了法曲尔小学项目,他们目前还正在筹备另一项计划,即在位于奎达的俾路支省信息工程科技管理大学出资建设一个“中巴经济走廊(奎达)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以培养当地稀缺的港口高级管理人才。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捐建项目还只是资金和硬件上的,将来或可考虑师资支持。

基金会表示,法曲尔小学只是中国民间组织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在中巴双方开展各项合作的同时,加强民意、民心沟通的一个良好开端。徐秘书长说,基金会作为一个民间机构,力量是微薄的,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中国民间社会组织走出去,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人多力量大,才能更好得拉近两国人民,在“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徐说。

本文图片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