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机制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召开,120多个国家的近300个政党与政治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不论从参会国家和政党的数量,还是从参会政党的类型来看,这次高层对话会都创造了人类政党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次会议既能使各国政党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以及中共十九大的情况,有利于各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良好互动,更迈出了建立新型政党关系的第一步,从而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人们顺应时代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之后,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基于现代民族国家利益,以各国政府为行动单位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这一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现代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不足也十分明显,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越发凸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这实际上是对传统国际关系格局的超越与发展。这一新型国际关系格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利益为逻辑起点,以合作共赢为互动方式,安排国际关系、处理全球公共事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然而,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需要继续发挥国际关系既有机制的作用,还必须发展新的机制。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政党、政府和社会是现代文明的三个结构性要素。既有国际关系格局,主要是以政府为基础形成国与国之间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有其优点,如确定下来的事务可以比较有效地落实,但更多地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刚性较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治理概念提出后,人们开始强调,应该让社会组织、企业等非政府力量在全球治理以及国际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力量,虽然有利于克服以政府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的不足,与政府的联系却远了一些。
不过,政党能够克服上述两方面缺点。政党一方面联系社会,另一方面联系政府,对双方都能产生影响。相较政府,政党具有较强的弹性,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充分沟通、形成共识。相较企业和社会组织,政党可以避免只对局部或者微观方面起作用,从而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整体互动。
这些特点可以使政党在国际关系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政党的独特作用刚好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一个新型国际关系格局的范式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在国际上形成共识,同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大量事务需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能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要推动新型政党关系的形成,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机制,除了政党之间的具体互动,还必须由一个政党来率先推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召开,开启了建立新型政党关系的工作,同时也确立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机制。因此,这次会议不仅对政党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