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红:印度对“一带一路”采取了“沉默的行动”

2017年5月14日,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余名智库负责人、前政要和知名专家学者在北京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智库交流平行主题会议。在现场,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亚研究所主任戴永红与中印对话记者分享了关于印度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观点。
南亚的八个国家,人口将近18亿,除了印度,经济发展相对都处于低洼地带。南亚是“一带一路”陆路和海路的交汇之处,有两个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不丹等南亚国家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尼泊尔最近也很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但印度官方至今没有积极回应。
印度这次选择缺席高峰论坛,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这次缺席,受到损失的其实是印度。实际上,印度已经在“一带一路”中,它既是孟中印缅的成员国,也是亚投行的第二大股东,但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一贯强势,采取了一种“沉默的行动”。印度也想从“一带一路”中受益,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计划,如“棉花之路”和“香料之路”等。
中国主张开放和包容的原则,这符合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相信,这次论坛之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合作共建。我接触到印度顶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都认为“一带一路”对印度而言,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中国一直欢迎印度加入。我认为,总有一天,印度也会加入“一带一路”,而且不会太久。印度有迫切的基础设施需要,等待的越久,损失越多。
中印两国友好交往持续了2000多年,远可追溯至玄奘西天取经。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也谈到了佛教源自印度,发扬光大在中国。在历史上,中印两国友好交往是绝对的主流,1962年的边界冲突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插曲,中印两国人民彼此都有迫切交往的欲望,在四川大学就有很多印度留学生念硕士和博士。
中印都是文明古国,也是区域性大国,没有任何理由选择对抗。民间需要增强交流和互信,政府也需要做更多,例如让签证办理更加便利等。中国很多企业愿意进入印度投资基础设施领域,但受困于劳工问题和土地问题,印度政府也可以有所行动。
目前,印度对中国还是有所顾虑,但“一带一路”是包容开放的,中国也提供了机会,如何决策仍然要看印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