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给了印度底气?

相信自己所希望的,是印度战略界多年来养成的奇特思维模式。
作者 叶海林
1
中国外交部8月2日公布的文件反复强调,任何人都不应低估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图片来源:中国外交部

洞朗事件发生至今已经一个半月,目前仍然有数十名印度士兵和少量设备赖在中国领土上拒绝撤离。虽然中印两国在西方媒体的描述下往往被并列在一起,作为“21世纪属于亚洲”这一说法的证据,但显然,不论从综合国力、军事实力、国际地位任何一个角度衡量,中印两国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即使在印度投入巨大力量以维持前沿优势的中印边界,中国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的实际改变,也是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印度很难比拟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印度觉得自己可以赖在洞朗不走,甚至幻想可以打赢包括中印边界战争在内的2.5场战争呢?

印度敢于挑起洞朗事件的勇气首先来自于其近些年不断膨胀的自信心。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便一直生活在西方媒体营造出的光环之下。特别是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名列新兴经济体前茅,连续数年超过中国,这一成就——尽管这其中多多少少和印度政府调整统计方法有关——让印度不禁开始畅想在体量和质量上超过中国的美好时刻,其对华政策自然更加“积极主动”。应该看到,莫迪的底气并不仅仅来自于其漂亮的经济增长率,也是来自这位印度强势政治家执政以来的好运气,尤其是2016年底兵行险着废除大额钞票成功,更加让莫迪的执政团队坚信历史站在自己一边。

不过,自信心再强,毕竟当不得真金白银和真枪实弹,印度对自己与中国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还是心知肚明的,否则,新德里也不至于在侵入中国领土后不断释放信号表示希望“和平解决”所谓“对峙”。这种腔调从来不会出现在新德里和宿敌伊斯兰堡打交道的过程中。

其实,印度的勇气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新德里的他信力。一则是印度相信其国际和地区环境比中国有利,印度可凭借着“势”弥补“力”的不足。印度外交部长告诉印度议会议员“全世界都站在我们一边”,这句话尽管绝非事实,却是印度真切相信的。当然,印度的所谓“全世界”仅仅指的是美国和西方世界,最多还一厢情愿地加上俄罗斯,绝不包括其周边长期以来敢怒不敢言的中小国家,更不会包括唯一敢做仗马之鸣的巴基斯坦。印度认为,虽然自己实力稍逊,但西方国家视自己为制衡中国的关键伙伴,就这一条便可以保证印度比中国拥有更大的行动自由,包括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社会基本准则的自由。

二则是印度相信中国眼下受制于国内外各种因素,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青藏高原的一个角落,不可能对印度的冒险行径采取严厉果断的反制措施,这实际上才是印度敢于挑衅的真正原因。给莫迪出主意在洞朗“搞事情”的智囊,其战略思维的前提就是中国不会把印度怎么样。相信自己所希望的,恰恰是印度战略界多年来养成的奇特思维模式。

正如中国外交部82日公布的文件反复强调的那样,任何人都不应低估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印度人所设想的交换,永远都不会出现,除了立即将自己的武装部队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之外,印度没有任何其他选项可言,不仅如此,印度还切不可以为只要撤军就能全身而退,立即无条件撤军只是解决洞朗争议的前提和基础,绝无可能是解决争议的全部。如果印度对此存在任何怀疑的话,不妨请新德里费心查阅一下联合国关于侵略的定义以及侵略者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一个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来说,这显然算不上是故意刁难。

本文作者叶海林为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南亚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