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起飞尚需时日

印度经济结构的痼疾、复杂的宗教和文化将给印度经济的起飞带诸多变数,这与三十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同。
作者 周晋竹
1
2016 年,印度股市表现平平,印度基准指数孟买Sensex30 小幅上涨0.95%。图 为一名印度交易员在孟买一家地方证券公司工作。IC

2016年末,印度曾因为两则消息举国沸腾,一是印度内政国务部长基伦·里吉朱在个人推特账号上发表推文称,“印度已经超越英国,成为继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之后,GDP全球排名第5位的国家”;二是印度曾预计其2016GDP增速有望超过中国,成来为世界第一。

不过这两项预测都没有变成现实。1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据该组织的独立估计,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为6.7%,印度为6.6%,英国为2%。如此一来,印度不仅GDP增速可能仍然屈居中国之下,GDP总量也未必能超越英国。

废钞运动拖累印度经济

印度经济增速未达预期有其原因。去年118日,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废除流通中面值5001000卢比的纸币,导致印度市场中超过80%的货币量将退出流通。由于印度对现金依赖较强,废钞运动所引发的大规模现金危机会打击印度市场的消费,IMF因此将印度2016GDP增速由7.1%下调到6.6%

与此同时,英国脱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没有预期强烈,英国GDP表现仍较为强劲,英国经济基本面也具有韧性,这将有利于英国与欧盟的谈判,也将给英镑提供一些支撑。基于这些判断,IMF将英国2016年的GDP增速上调到2%

此消彼长之下,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未受到太大冲击。当然,近十年里,印度的GDP总量增长了100.13%,由2007年的1.18万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37万亿美元,印度与英国之间的差距确实在缩小。2016年英国的GDP总量预计为2.90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总量预计将达到11.9万亿美元,虽同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印度GDP想要与中国比肩还需要时间。

印度经济进入良性周期

印度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具备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与中国不同,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是投资和对外贸易,而是国内的私人消费。长期以来,印度对政府公务人员、军人、国企员工、教师和科研人员等都实行比较高的工资制度,他们和私营企业主一起构成印度的中产阶层,成为印度国内消费的主要力量。而国内消费支出的稳定增长,为印度企业创造了稳定的国内市场。

2014年,印度GDP71.5%是最终消费,还有31.62%为资本形成总额,超出部分来源于当年印度对外贸易逆差,这与印度长期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有关。

印度强大的服务业也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在印度的经济增加值构成中,52.98%来自于服务业,制造业仅为30.01%,农业占比为17.01%

印度的这种经济结构,一方面使其经济增长不依赖外部市场,国内就可以提供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导致印度对进口能源的高度依赖,以及长期的经常项目赤字与财政赤字,这导致印度经济增长具有高波动性。从1992年开始,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长周期,而印度却经历了五到六个经济周期。事实上,就在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之前,印度经常账户赤字占GDP之比一度高达4.8%,险些进入周期低谷。

经济发展取决于改革成效

2017年的印度经济改革包括去货币化以及商品和服务税法案的实施,但仅这两项改革并不能改变印度经济增长中的诸多结构性问题。

首先,莫迪上台前,印度对外资的歧视使印度经济发展严重缺乏资金。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时曾会见了25位中国著名企业家,随后亲自推动放宽了对“国家安全调查政策”的管制,使印度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目前,印度在公路、铁路、通讯、电站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亟待升级,需要吸引外资与国内私人投资。

其次,印度贫富差距过大导致无法释放人口红利。印度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高等教育方面,集中力量培养了一批高精尖科技人才,而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和阶层固化,使得印度在向美国硅谷输出大量工程师的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文盲人口。

印度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不高,同时制造业不发达,限制了分工专业化和工人熟练水平的提升,使印度这个人口大国的平均劳动力产出水平始终不高,人口红利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这方面印度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方面的改进,更需要社会文化层面的更新。

近几年,印度经济的强劲表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莫迪政府开启了吸引外资的大门,也让投资者看到了广阔的前景,印度有可能成为继中国之后下一个吸引全球投资的热门国家。但是印度经济结构的痼疾、复杂的宗教和文化将给印度经济的起飞带来诸多变数,这与三十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同。

本文作者周晋竹为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