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进口,促开放:2001年以来中国促进贸易十大举措

自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为纠正全球贸易失衡,促进进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作者 China India Dialogue
Expanding imports and promoting opening up

自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为纠正全球贸易失衡,促进进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帮助中国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外贸高增长势头,推动了中国的进口贸易。入世17年以来,中国每年新增进口规模均接近或超过千亿美元,如此大的进口增量举世罕有,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将逐步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口产品关税税率,取消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更高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2002年,上述条例正式实施,促进了货物自由进出口,规范了技术进出口管理,维护了技术进出口秩序。条例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标志着中国在进口管理方面开始与国际接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2004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此次修订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包括扩大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管理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以及增加贸易公平和透明度的规定。此次修订是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全面清理有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下一步外贸改革的方向和制度保障。

 

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

2004年7月,中国提前半年履行了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承诺,以登记备案制取代实行了50年的外贸权审批制。此举不但有利于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更有助于推动中国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结束了中国长达20多年的内、外资企业税率差异化的做法。这部税法借鉴国际经验,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根据协定,中国对90%以上原产自东盟的产品实施零关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胆尝试,也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举措。

 

完成关税减让义务

2010年,中国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并在同年完成向世贸组织承诺的全部关税减让义务。这标志着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在简政放权、负面清单、人民币自由兑换、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了宝贵经验。随后,中国又在天津、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多个自贸区。自贸区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阶段的一个缩影,不但有利于深化中国国内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自此,中国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国际市场配置各种资源。

“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向世界发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标志着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时期。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

2016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即“SDR货币篮子”)。这有利于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大国外投资者的投资便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