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国际化正当时
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共同出席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方法,吸引了世界目光。
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最好的时期,针灸、推拿、药草等中医药先后走出国门,中医国际化正当时。
融入国际体系
2016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发现,在中国,通常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医受到的欢迎度较高;在国外,恰恰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发展情况更好,“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中医药发展情况,就比南美、南非好很多。”他介绍说,英国、法国、加拿大的中医诊所都达到了3000个,澳大利亚的中医诊所约4000个。欧洲还约有209个中医教育机构,占全世界中医教育机构的1/3。
其中,针灸成为欧洲人的“宠儿”。据意大利《新闻报》报道,自1984年意大利一些医院开设中医针灸诊所起,30多年来,接受过针灸治疗的意大利人约有600万人次。意大利还开办针灸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课程。据报道,意大利针灸联合会旗下7所针灸学校均为3年制,学生必须经过400小时理论学习、100小时实习并进行50小时诊疗实践后,才能取得资质认证。
“走出去”的障碍
然而,中医的“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世界范围内以西方医学为主导,中医药基本处于补充地位,首当其冲的便是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目前科学界公认的传统中医药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在西医理念中,只有生病才会服“药”,无病服药反而会有损健康。不少中国药企在推广中医药时,由于忽视了中西方对“药”理解上的文化差异,推广效果打了不少折扣。
其次,有关中医角色定位也是中医“走出去”的一大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世界针联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表示,由于中医在国外大多是个体诊所,以中医为主题的国际课题也较少,又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数据,中医很容易被认定为“伪科学”。
此外,虽然经过多年试验,欧洲人发现,中医中的针灸不像西药会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但对于中草药的使用还是十分谨慎。特别是《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指令》规定生效后,很多中药由于缺乏合法的药品身份,只能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销售。这就牵涉到中医,特别是中药“走出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标准化。
荷兰菲他格拉斯科技公司首席科学家贝尔特•范•杜安一直致力于人参量产化工艺的标准化和优化。在杜安看来,如何一直保持相同的生产标准,做好质量控制,包括农业种子规范、工业生产规范,以及规范的有效性评估等,是中医药进入欧洲的最大瓶颈。
“一带一路”带来利好
2015年之前,中国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部署,中医药国际化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医“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提出了“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这标志着中医药国际化纳入国家顶层规划,实现了抱团取暖、集中突围。
当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贸易不断增长。据《中国中医药报》报道,2015年,中国中药出口37.7亿美元,承认中药药品身份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市场对中药的需求增长较快,存在巨大发展潜力。
同时,与中医相关的教育、医疗机构的海外合作也在迅速展开。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介绍,2015年,中医药管理局以“政府支持、机构运作”的方式,分别在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目前,部分中心开始正常运转,并吸引了大批当地患者。
2017年,中医国际化迎来了又一个纲领性文件。1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到,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将基本形成。对此,王国强表示,目前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积极推进落实发展规划。
同时,王国强说:“在政府合作框架下,我们还要积极支持境内外各级各类中医药行业组织和学术机构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让民间先走出去,用民间来促进官方的合作,通过官方合作破除影响中医药走出去的壁垒,这样就能使中医药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