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为机遇 共同发展】新形势下中印应加强经贸合作(上)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都在不断调整。近年来,尽管中印政治关系发展曲折,经贸合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双方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扩大,双方的经济合作仍然得到较快发展。中印经贸合作的现状如何?背后的成因又是什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利君与《中印对话》分享了他的见解。
作者 中印对话
微信图片 20211220153655
2020年8月10日,一艘远洋运输轮在江苏连云港装载风电设备。近年来,连云港作为亚洲较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之一,风电设备出口到印度、巴西、英国、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IC)

中印对话:您怎么看中印经贸合作现状

陈利君:从总体看,中印在经贸、投资等领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更加丰富,贸易结构不断改善,合作方式日益多元化,经贸关系变得紧密,并在南亚地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经贸合作的增加,问题也在增加,其中有两个问题引人瞩目。

一是印度贸易逆差问题。以前印度长期顺差,但近年来转变为逆差,且不断扩大。尽管中国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措施减少印度的逆差,但实际上仍然在扩大。即使是2020年疫情暴发,双方贸易额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印度逆差的状况也没有改变。

二是安全问题。有人认为,中印两国是竞争对手,双方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外交领域,还表现在经济领域。受此影响,印度经常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从中国企业进口电力、通讯设备,也阻止中国参与一些所谓敏感行业的工程及政府采购项目(如港口、电信、机场)等。

 

中印对话:如您所,中印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的确受到高度关注。您认为造成这种逆差的原因是什么

陈利君:首先是认知偏差。对于贸易摩擦问题,印度的总体结论基本上是责任在中国,认为中国没有充分履行承诺,对其开放不够,特别是对其软件、药品等进口不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印度朋友十分清楚,印度的贸易逆差是长期形成的,与中国应该说关系不大。2000年以前,印度与中国的贸易很少,且印度基本上都是顺差。但当时印度的对外贸易就存在逆差,2000年印度的贸易逆差为91.44亿美元。之后,印度的贸易逆差快速上升,2005年上升为432.54亿美元,2010年达1088.35亿美元,2019年达1597亿美元。但由于中印关系不和谐,印度许多人把矛头指向中国,并经常对中国采取反倾销、贸易壁垒等措施。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印度是向中国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是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是贸易的基础。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比印度发达,而印度经济长期依靠服务业来发展,工业占GDP的比重不高。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说,过去3年来,印度对25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包括对韩国、日本、德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其主要逆差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原油、电子产品、钢铁、化工、焦炭、化肥和机械等产品的进口增加,另一方面是印度出口乏力,而出口增长乏力的原因是税收过重和信贷支持不够。目前印度尽管能生产的产品众多,但能满足中国市场的不多。例如印度希望扩大IT产业、药品对中国的出口,但印度IT产业优势在于软件和服务外包,药品主要是仿制药,而IT产业中的硬件产业远远落后于中国,制药工业中的原料也大部分从中国进口,只要印度进口快于出口就容易形成贸易逆差。印度对中国的优势产业很容易被其薄弱的基础产业抵消。

第三是需求结构问题。由于中印发展阶段不同,所以需求结构是不一样的。中国出口印度的产品包括手机、电力设备、机械、化工、钢材、肥料、纺织品及家具等,而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是铁矿砂、棉花、塑料、汽车零件、宝石及贵金属、纺织品等,贸易产品价值不一样,中国制造业产品占比较高,而印度粗加工和原材料产品多。

近年来,中国一直欢迎印度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有的还提供优惠条件让印度企业到中国参加会展。例如印度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TCS)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2006年就获得了中国银行价值1亿美元的外包合同。

第四是投资不畅问题。要解决贸易逆差,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尽管近年来印度积极推进“印度制造”,也不断采取措施吸引外资,但对于中国,印度则设置了不少障碍。面对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办厂的行为,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不允许中国企业投资,甚至连工程承包都受阻。这相当于印度堵死了改善贸易状况的渠道。

 

中印对话:您认为两国应如何处理贸易平衡问题?

陈利君:要重新定义经贸关系,发挥“贸易引擎”作用。经贸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双方都是受益者。中印两国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合作潜力大,利益契合点多,经济互补性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这使得经贸成为两国共同利益广泛又深度交集领域,应该不断推动合作,以使双方都从经贸中获得发展红利。为此,需要重新定义中印经贸合作在双边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双引擎”作用。一是应重新定义“贸易平衡”问题。作为世界重要新兴经济体,深化经贸合作,对当今以及未来两国经济稳定增长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经贸合作是正确的选择。由于“贸易平衡”是相对的,也只能在动态中追求平衡。印度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够实现顺差的产品和来源地不多,有的以前是顺差,现在变成了逆差,有的是逆差继续扩大。在目前情况下要消除顺差并不现实,需要在动态平衡中逐渐改善。目前印度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进口生产资料、原材料及重要物资。如果印度真要立竿见影减少贸易逆差,就需要平衡需求、投资和外贸的关系,也就会放缓经济发展步伐。如果要追求高增长,进口仍然会增加。中印经贸关系发展不应以“贸易平衡”为主线,而应着眼于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创造合作新空间,在动态中寻求平衡。二是重新定义经贸关系。经贸合作是推动两国合作的基础与动力。中印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发展途径是“优势互补”。由于中印经济存在结构性矛盾,也存在结构性互补,未来双方应按照共同目标,深入挖掘结构性合作潜力,积极推进两国生产要素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互补性优势,促进贸易平衡发展。三是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中印经贸关系的重点是做大增量,而不是切割存量。尽管印度货物贸易与中国相比处于劣势,但服务贸易差距小。未来,中印要进一步促进两国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交往,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通过服务贸易来弥补货物贸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