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包容性全球化对亚洲一体化有重要意义,是推动亚洲一体化的新思维和新动力。
作者 刘卫东
1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是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近年来全球形势变化剧烈,保护主义抬头,让世界上很多政治及学术精英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忧与日俱增。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在为《中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文章中写到:“全球化进程处于群龙无首的不堪局面,而且就像一列随时可能倾斜并失控的火车”。的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2016年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急转直下。先有英国脱欧,后有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宣布和实施的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这两个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和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都后退了,让失去动力的全球化这列“火车”进入了迷茫区。在近两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一直是世界精英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风雨飘摇的全球经济带来稳定的力量,在推动全球化的改革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五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主要是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添砖加瓦”;五年后的今天,全球形势的变化客观上将“一带一路”倡议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成为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治领袖们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平台。可以说,“一带一路”正在引领新型全球化道路,将开创包容性全球化的新时代。

所谓包容性全球化是针对过去三十多年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而言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根本性区别。包容性全球化不是全球化开倒车或“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全球化不能仅仅为资本空间扩张和积累服务,也要照顾到活生生的人们的需要。包容性全球化的主要内涵是五个“包容”:

经济增长的包容性

在全球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焦点。为了解决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国家需要从主要服务于资本积累和扩张,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并提高治理能力。

首先,各国政府需要强化合作的能力以应对全球挑战。今天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包括全球变暖、难民问题、金融动荡、经济增长都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各国政府要有合作的能力,这个能力很重要。

其次,国家需要强化保护基层民众和贫困人口的能力,如再就业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减贫脱贫等。

第三,国家需要具备对资本市场的引导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以提供基本、可靠、可负担得起的公共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非常重视政府的作用,首先强调的就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以及发展战略对接、规划对接和项目对接,积极寻找利益契合点。这样的发展并非仅仅满足资本“信马由缰”的空间扩张需要,而是考虑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民众的需要,以更多人和更多地区受益为基本考量,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

基础设施的包容性

很多研究已经表明,连通性是一个地区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发展机遇的前提,投资于瓶颈制约性基础设施也会刺激经济增长、获得社会和金融回报。而现实却是另一幅图景,尽管现代化基础设施已经将世界上很多地区连接成网络化的“小世界”和发达的市场体系,但全球仍然有很多地区和数十亿人口没有进入到这个现代化的体系之中。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大量基础设施已经老化却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这个问题的出现与近30年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传统的储蓄银行和投资银行曾是金融市场的主角,但最近30年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的地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的金融中介机构,如养老金、对冲基金、主权基金、保险公司等。这些新的金融中介机构更倾向于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投资或短期投资,属于典型的“热钱”。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本密集的特点,回报期长,得不到“热钱”的青睐。因此,全球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期限错配”,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之一就是设施互联互通,并将提供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有助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接入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的进程,从而获得发展机会。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很多发展中国家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展道路的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要放弃推广统一发展模式或最佳实践的理念。伴随经济全球化,美、英等国不断把新自由主义思想输送给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美国财政部主导制定的“华盛顿共识”成为标准药方,为全球经济设置了标准和原则。一旦哪个国家需要金融援助时,这个国家就必须按照“华盛顿共识”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否则就得不到援助并面临崩溃的危险。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世界银行一直向发展中国家兜售其“最佳实践”,其中的“精髓”就是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近20多年的经验表明,被迫采纳“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几乎都陷入了经济困境,丧失了经济独立自主的地位。而中国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正因如此,不同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认为世界上只有一条最佳发展道路(即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而是强调每个国家应该根据发展条件和自身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曾指出,中国不干涉别国的意识形态,不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着眼于互利共赢,共同做大“蛋糕”、共同分享。

参与的包容性

对于“包容性全球化”这个概念来说,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和人民共同的事业。尽管世界强国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但各国应该有平等参与的基本权利。历史经验表明,在此前的经济全球扩展过程中,强者总是以霸权的姿态出现。无论是早期以英、法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贸易扩张,还是后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资本全球扩张,都是极不平等的国际经贸形式。在近30多年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型跨国公司成为新的强者,具有某种霸权地位和巨大的权力,让很多国家在与其谈判中处于弱势。在进一步推进全球化过程中,如何照顾到“弱者”无疑是包容性的一个关键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寻找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放在首位,突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且,该倡议不划小圈子,秉持开放态度,欢迎有兴趣的国家或地区以适当的方式平等地参与。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强大包容性的体现。

文化的包容性

过去300年来,西欧和北美国家率先崛起为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扩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方面让这些西方国家产生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和绝对的文化优越感,另一方面在强大压力下也让很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文化自卑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力量越来越强大,在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很多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变得岌岌可危。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文化、颜色革命等席卷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这种西方中心论和文化优势论所带来的恶果,非常不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

而古丝绸之路流传下来的“互学互鉴”精神则反映出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基于“丝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倡议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平等对待、互学互鉴,以及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共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搞政治议程;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因为平等交流和相互学习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更有创新力。

“全球化与一带一路”以及“开放的亚洲”是2018年亚洲博鳌论坛上的两个重要议题。当前,经济全球化已走到十字路口,逆全球化调门升高、贸易战一触即发,寻找新的全球化道路迫在眉捷。在此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包容性全球化正在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政治领袖们的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因此,可以说,包容性全球化对亚洲一体化有重要意义,是推动亚洲一体化的新思维和新动力。

本文作者为“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