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ia Railway Network
铁路是“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铁路互联互通的主要路线包括北、南两部分,即从中国新疆、东北等北部省份出境,与俄罗斯、中亚等国家铁路连接开往欧亚国家的北线;以及从中国西南省份出境与东南亚国家相连的南线。它们是构建“一带一路”陆上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主要支柱,能为中国与沿线地区和国家的人员、商品和文化交流提供新通道。然而,与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北线通道的快速发展相比,以狭义上的泛亚铁路为代表的南线通道建设则相对滞后。
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泛亚铁路由东(中-越-柬-泰-马-新)、中(中-老-泰-马-新)、西(中-缅-泰-马-新)三条路线组成,全长1.5万公里。目前,泛亚铁路中国境内段建设顺利进行,但中国境外段东、西两线的情况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起色,只有中线于近两年取得一定进展:中老铁路于2016年12月全线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建成);中泰铁路一期测试段预计2017年内开工。简单来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所以未能在“一带一路”南线铁路通道建设上彻底打开局面,既与相关国家国内局势的动荡有关,也与各方对铁路成本收益的核算有关,还与地区内外大国的影响有关。
首先,动荡局势带来的挑战。泛亚铁路建设不仅需要各方投入大量的资源,还需要具备相对稳定的环境。然而,过去几年,缅甸、泰国、柬埔寨等泛亚铁路关键枢纽国,或是因内部武装冲突导致危险激增,或是因选举引发社会政治动荡。泛亚铁路建设因此受到干扰:一方面,沿线国家与中国围绕泛亚铁路所签的协议与合同,有些无法按期履行,有些被宣布无效,部分项目因此不能正常开展;另一方面,泛亚铁路沿线国家内部局势动荡危及参与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企业人员与财产安全,相关政府和企业必须调整规划,或者暂停项目等待危险减弱再重启,或者加大安保投入导致项目预算出现问题,但不论何种情况发生,都使泛亚铁路建设受到干扰。沿线国家局势动荡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和额外成本,以及部分国家间关系的变化阻碍着泛亚铁路不同线路的建设进程。
其次,平衡成本收益的压力。能够实现成本收益平衡是各国参与泛亚铁路建设的普遍前提。对泛亚铁路东南亚沿线国家而言,修建与中国相连的铁路的最主要目标是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一初衷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导的共享理念并不相悖,也是这些国家们对与中国进行铁路联通抱有兴趣的基本推力。对中国而言,泛亚铁路能够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提供新通道,既可以推动双方的经贸往来,又可以密切相互间的联系;同时,还能夯实“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但问题在于,各方对成本收益的估量存在差异,一方认为经济合算的规划在另一方看来可能并非如此。如果各方不能在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方面达成共识,泛亚铁路就很难从构想转化为现实项目。
比如泰国对修建中泰铁路北段(廊开-呵叻)不积极的重要原因就是该路段沿线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数量较少,无法为列车常态化运营提供足够的客源和货源;若仅靠中国的过境客货运输维持运营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再加上当地的公路和航空客运价格较为优惠,铁路运营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大。对中国而言,虽然中泰铁路如果建成将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标志性项目,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但在战略收益和经济成本之间寻找合理平衡仍是基本原则。
再次,政治效应产生的影响。铁路联通与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一样,都会在政治领域产生附加效应。如果泛亚铁路运转良好,将成为巩固和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政治关系的有利因素,对中国在当地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有积极作用。因此,尽管“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铁路联通以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为基本出发点,但部分国家一直担忧由此带来的政治效应。泛亚铁路沿线国家对这个领域相对收益变化的感知比较敏感,因此合作项目在建设资金筹措方案或沿线经营权等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
最后,地缘政治竞争的冲击。泛亚铁路建设将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在东南亚地区的地缘经济结构重塑过程中,对于一些影响东南亚地区事务的主要国家而言,他们会非常重视泛亚铁路建设可能引发的地缘政治前景。比如过去几年,日本加大在东南亚铁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印度提出和力推“东进”战略等均影响了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南线铁路通道的认知与预期,使得有些国家参与意愿降低、有些国家改变合作条件等情况发生,进而影响泛亚铁路的预期进程。
总之,政局动荡、成本压力、政治忧虑和地缘竞争等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一带一路”南线铁路通道建设的影响因素。今后,上述挑战的具体内容可能会随着局势发展而发生变化,使此前相对次要的部分因素逐渐突显出来。
鉴于“一带一路”南线铁路建设使中国增加了直通印度洋的新路径,一直在印度洋地区扮演关键大国角色的印度的政策选择尤其值得关注。尽管印度目前并非影响“一带一路”南线通道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一带一路”南线铁路网与中巴经济走廊使中国从印度南北两个方向构建起通往印度洋的通道,增强了中国影响印度周边地区局势的能力,印度会以何种态度和措施来应对这一变化,对“一带一路”及南线铁路通道建设前景均有极大影响。因为,作为印度洋周边地区环境的决定性力量,印度的态度和政策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所处环境的性质。
如果印度主要以相对积极的态度看待“一带一路”,参与“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培育地区新兴市场,分享地区发展成果,在推动国内和地区发展的同时,提升地区和国际影响力,那么,就极有可能支持甚至推动“一带一路”南线铁路通道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如果印度看待“一带一路”的主要视角相对消极,那么,印度可能继续维持对南线铁路通道及“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怀疑和抵制;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和南线铁路通道建设的推进,以及中国与相关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化,印度可能因其消极态度和措施而孤立于“一带一路”项目之外,在新的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相对于印度因中国在其周边推进“一带一路”而遭受的地缘政治挑战,这对印度而言是更加不利的前景。
考虑到印度在和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过程中一直采取的谨慎态度,如何避免两国在“一带一路”南线铁路通道及其他相关项目建设中重蹈覆辙是双方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对印度而言,面对中国从其南北两侧不断扩大与印度洋经济圈联系的前景,一方面适当参与“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合作以加入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另一方面防止中印地缘政治竞争转入自我强化轨道进而影响双方经济合作,是相对理性的选择。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